生产安全玻璃的国家规范 玻璃幕墙的验收质量标准
」 這句話讓陳夏民想到一個美好的經驗,是有一年他到美國的朋友家玩,到廚房洗手,卻找不到洗碗精,一問之下朋友才告訴他那裝在漂亮的玻璃瓶裡面,這樣進來廚房的人心情都會很好。
雖然我教大家用烤箱製作,但我特別喜歡用鬆餅機來做,因為在分秒必爭的早晨,不需看顧爐火的鬆餅機,可以讓我騰出兩隻手忙別的事,提高一點效率。可以用任何口味的果醬來改變豆沙的味道,或改用芋泥、棗泥,這些在烘焙材料行都買得到。
它比布丁更軟,淡雅鮮美的牛奶滋味,冰涼地滑過喉間,很有種超軟乳酪的感覺。這是不是印證了我總掛在嘴邊的理論:步驟越少、食材越簡單的點心,才是難做的點心呢。豆沙內餡分成10份揉圓,涼了的米糰也分成10份。同時在攪和的時候呢,將水改成牛奶。所以眾多版本裡面,我還是喜歡江南人的蘇式綠豆糕。
tips 傳統做法會使用豬油或油酥,但我改成了鵝油,讓香味變得更清爽。識字以後,迷上了當時的散文食記,許多作者都對奶酪這種點心讚譽有加。不過,更恐怖的是,它非常非常的貼近你,甚至已經出現在你的周遭。
過去六個月中,Clubhouse的搜索量增長了99倍。當我想到反擊之道後,就開心的把粉絲頁建立起來,刻意用着酸溜溜的語氣反諷的寫著:iPhone用戶還有社交菁英不能加入,最多只能邀請5000人,接著就把這個粉絲頁分享到社團還有網路留言區。爆紅的原因不是因為馬斯克的分享內容多麼精采絕倫,而是因為這讓全世界忙著吃瓜的群眾,突然發現原來我不只是可以吃瓜,還可以跟神一般的名人一起吃瓜和賣瓜呢?更不得了的是,這瓜還是VIP制的天瓜,也難怪賣瓜吃瓜都紛紛雀躍的要發開箱文。也沒有人會承認,我之所以如此想分享其實多少夾雜些許的「我有,你沒有」的尊榮感,但是如果關起門來捫心自問,就會發現我們很多的行為都是反映出內在深層的慾念: 你平常真的有那麼愛跟人聊天和聽別人聊天嗎? 你過去可曾有如此大的渴望去發表意見,或是挖掘更多不同的聲音嗎? 你真正想要在上面得到的體驗是什麼?新鮮感?資訊?參與感?互動感? 如果這個軟體是人人都可以用,你還會如此興高采烈地分享在臉書嗎? 如果你真的很想跟朋友分享快樂,為何你卻不在意大多數的人其實還沒有機會參與到? 我想上面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,只是無意識的在進行著從眾行為而不自覺。
並且在過去90天內增長了3250%。很少人會願意承認和面對這些細微的負面感受,因為說出來自己想要要不到,就彷彿承認了自己是個愛嫉妒的膚淺魯蛇。
」 「等等XXX房見喔」 「XXX房超有趣的」 「我用Clubhouse幾天的發現是……」 我雖然不是名人,好歹也有幾千個追蹤者,但卻連我都突然有種是不是快要變成邊緣人。說真的,我是個非常怕麻煩的老人,打從心裡懶得用各類社群軟體,這些年錯過了Twitter、Plurk、抖音、Instangram等等,不論流行什麼,都毫無上進心的死守臉書和LINE。於是乎,在FB、LINE上,開始出現了拿不到邀請碼的人聚在一起,用盡各種方式拿到那珍貴的東西。始料未及的是,立刻有人憤怒的認為我在排擠和攻擊iPhone和Clubhouse使用者,也有幾位工程師朋友開始分享一些技術相關知識和文章給我,像是iOS軟體比較好開發,測試期間一定要有人數限制來維持穩定度,或是幫忙辯解會選擇iOS是因為這在美國iPhone是最普遍的(雖然2019年數據顯示63%的美國用戶是用Android)。
當我不爽的看著一則則Clubhouse的貼文,自問為什麼一個要讓一個App侵入我的生活,這些商人要賺錢,卻讓我產生這種不好和被控制的感覺實在太可惡了,而且這種感覺絕對其他人也會有,那至少我也能找些有同樣感覺的人抱團取暖一起說幹話自high,順便批評一下這個爛機制。你總得付出某些資源的。到底2月1日發生了甚麼事情呢?單純就是當天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加入平台開講,接著就一夕爆紅。被邀請碼拒於門外的人,眼巴巴地望著那些拿著 iPhone ,進入Clubhouse的會員們,聽著那些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要的閒聊。
而我最近發生的事情,應該可以更具體的描繪出Clubhouse所引起的獨特現象。難道全世界的人都在用Clubhouse,不快上車就會跟社會脫節的錯覺?還好當我了解相關數據後,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如此。
這幾天被各種關於Clubhose的貼文洗版,從一開始有些好奇,到後來發現各種不太合理的現象,讓我忍不住建立了一個「我傲嬌,我不用Clubhouse」的粉絲頁,並且想提筆書寫自己的觀察。為什麼你進不去?因為你沒有被邀請到。
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收到粉專邀請的朋友,在自己臉書分享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段話: 「當很多朋友曬圖分享嘗鮮經驗,只有你沒有,心裡是什麼滋味呢? 有被邊緣化的感覺嗎?有酸葡萄的醋意嗎?有跟不上潮流的焦慮嗎? 至少,心理正常的你我,應該都不會有。這三種心理狀態氾濫到只要你是網路長期使用者,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症狀,但因為這並非此文想探討的重點,因此對這三大文明病有興趣的可以自行Google一下,或是也能閱讀下列幾篇文章: 《寂寞的誕生》:過量使用社群媒體,是千禧世代寂寞的原因還是結果? 哈名人症候群,你也有嗎?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當資訊焦慮發生時 所以即便清楚這是行銷推廣手法,但竟然也有幾度冒出是不是該換個蘋果手機的念頭,而且對於別人的發文還有幾分輕微的「眼紅感」(不批判自己負面情緒,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是很重要的,我超誠實)。因為太想要加入狂歡派對,所以在我周遭似乎沒有人覺得這種菁英俱樂部的形式不對勁,反而一個個化身為Clubhouse廠商的客服和代言人說:「你們不能使用,只有我能使用是很合理的,你們應該知道這是為了系統穩定最好的安排,也是軟體開發慣例,如果你們因此有不舒服的感覺,就是你們心理不正常喔,請你們當個理性有智慧的消費者自己改進。」 不,我做行銷工作那麼多年,這絕對不是一般消費者會出現的態度,廠商要操作消費者情緒,而消費者也照單全收,這不會是常態。當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不是不能替廠商著想,也不是不懂技術發展需要時間,但是表達訴求和不滿本來就是最理性及合理的事情。是這樣嗎?我可以想想其他辦法吧?我好想進去
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收到粉專邀請的朋友,在自己臉書分享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段話: 「當很多朋友曬圖分享嘗鮮經驗,只有你沒有,心裡是什麼滋味呢? 有被邊緣化的感覺嗎?有酸葡萄的醋意嗎?有跟不上潮流的焦慮嗎? 至少,心理正常的你我,應該都不會有。為什麼你沒被邀請? 因為你人際就是差到沒有人想邀請你。
」 「等等XXX房見喔」 「XXX房超有趣的」 「我用Clubhouse幾天的發現是……」 我雖然不是名人,好歹也有幾千個追蹤者,但卻連我都突然有種是不是快要變成邊緣人。很少人會願意承認和面對這些細微的負面感受,因為說出來自己想要要不到,就彷彿承認了自己是個愛嫉妒的膚淺魯蛇。
不過,更恐怖的是,它非常非常的貼近你,甚至已經出現在你的周遭。時間、個資、你的其中一個邀請碼、合作的態度,或是金錢。
到底2月1日發生了甚麼事情呢?單純就是當天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加入平台開講,接著就一夕爆紅。說真的,我是個非常怕麻煩的老人,打從心裡懶得用各類社群軟體,這些年錯過了Twitter、Plurk、抖音、Instangram等等,不論流行什麼,都毫無上進心的死守臉書和LINE。根據2月5日BACKLINKO所提供的統計資料,Clubhouse在2020年5月時僅有1500名使用者,2020年1月累計是200萬,但從2021年2月1日起在短短一周內增加了160萬。難道全世界的人都在用Clubhouse,不快上車就會跟社會脫節的錯覺?還好當我了解相關數據後,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如此。
始料未及的是,立刻有人憤怒的認為我在排擠和攻擊iPhone和Clubhouse使用者,也有幾位工程師朋友開始分享一些技術相關知識和文章給我,像是iOS軟體比較好開發,測試期間一定要有人數限制來維持穩定度,或是幫忙辯解會選擇iOS是因為這在美國iPhone是最普遍的(雖然2019年數據顯示63%的美國用戶是用Android)。被邀請碼拒於門外的人,眼巴巴地望著那些拿著 iPhone ,進入Clubhouse的會員們,聽著那些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要的閒聊。
這幾天被各種關於Clubhose的貼文洗版,從一開始有些好奇,到後來發現各種不太合理的現象,讓我忍不住建立了一個「我傲嬌,我不用Clubhouse」的粉絲頁,並且想提筆書寫自己的觀察。」 「求上車,請邀請我吧。
並且在過去90天內增長了3250%。是這樣嗎?我可以想想其他辦法吧?我好想進去。
為什麼你進不去?因為你沒有被邀請到。當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不是不能替廠商著想,也不是不懂技術發展需要時間,但是表達訴求和不滿本來就是最理性及合理的事情。在這一周之後,你知道,在這一段Clubhouse在台灣方興未艾的時間,你被排擠了。於是乎,在FB、LINE上,開始出現了拿不到邀請碼的人聚在一起,用盡各種方式拿到那珍貴的東西。
這讓我對這樣的行銷操作手法感覺厭惡,因為這不只是操作了人們的慾望,也操縱了人們的恐懼。當我想到反擊之道後,就開心的把粉絲頁建立起來,刻意用着酸溜溜的語氣反諷的寫著:iPhone用戶還有社交菁英不能加入,最多只能邀請5000人,接著就把這個粉絲頁分享到社團還有網路留言區。
當我不爽的看著一則則Clubhouse的貼文,自問為什麼一個要讓一個App侵入我的生活,這些商人要賺錢,卻讓我產生這種不好和被控制的感覺實在太可惡了,而且這種感覺絕對其他人也會有,那至少我也能找些有同樣感覺的人抱團取暖一起說幹話自high,順便批評一下這個爛機制。爆紅的原因不是因為馬斯克的分享內容多麼精采絕倫,而是因為這讓全世界忙著吃瓜的群眾,突然發現原來我不只是可以吃瓜,還可以跟神一般的名人一起吃瓜和賣瓜呢?更不得了的是,這瓜還是VIP制的天瓜,也難怪賣瓜吃瓜都紛紛雀躍的要發開箱文。
你總得付出某些資源的。這三種心理狀態氾濫到只要你是網路長期使用者,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症狀,但因為這並非此文想探討的重點,因此對這三大文明病有興趣的可以自行Google一下,或是也能閱讀下列幾篇文章: 《寂寞的誕生》:過量使用社群媒體,是千禧世代寂寞的原因還是結果? 哈名人症候群,你也有嗎?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當資訊焦慮發生時 所以即便清楚這是行銷推廣手法,但竟然也有幾度冒出是不是該換個蘋果手機的念頭,而且對於別人的發文還有幾分輕微的「眼紅感」(不批判自己負面情緒,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是很重要的,我超誠實)。